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小学 > 一年级

于永正一年级教学实录,于永正的课堂实录

  • 一年级
  • 2023-04-13
目录
  • 于永正狐狸与乌鸦
  • 于永正听课记录
  • 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
  • 于永正古诗课堂实录
  • 于永正教学实录

  • 于永正狐狸与乌鸦

    1. 如何给一篇文章写导入

    导入语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章的起笔,常让人费尽心机。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一堂课的导入语,因为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反复的探索,我将其分为六类。

    一、“温故而知新”式的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课堂实录。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

    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略)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许多诗。 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于老师这个教学导入语设计得发好,既复习了原来学习的诗词,又极其自然地与即将授教的古诗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而且于老师亲切、鼓励的口吻,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开门见山”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一起跟着老师写课题。 注意:“鲁”字当中这一横要长;“迅”字要注意笔顺,捺要写出变化,一波三折。

    (“开门见山”式导入语是于永正老师采用比较多的导入课文的方式,是朴素、自然、富有实效的导入方式,于老师在直接揭示课题后大多是板书课题进行写字教学,或是进行说话教学等。) 三、“画龙点睛”式的导入法 例:(于永正老弊槐师教学《壁虎》的课堂实录)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9课《壁虎》。

    (板书:壁虎)有人说,这一课的题目后面应加上“捉虫”二字,改为“壁虎捉虫”。该加还是不该加呢?请大家认真读一遍课文,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导入语设计得好,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切中要点,又能以一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故事”式导入语 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新型玻璃》的课堂实录)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

    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

    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略) (这种以故事来导入课文既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诱发学生的情境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深刻印象。

    这样的设计多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 五、“音乐式”导入语 (于永正老师教学《月光曲》的课堂实录)(上课 *** 落,师生问好之后,片刻,教室里响起了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师:(深沉地) 作文库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

    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 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给大家听听。

    (在《月光曲》声中介绍导入,能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突破文中的难点,如,使学生明白此文讲的就是《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不仅如此,音乐还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六、“图画”式的导入语 例歼好:(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的课堂实录)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

    (于老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 生:于老师画的是一张弓。

    师:这叫什么呢。(师指弦。)

    生:这叫弦。 (师又画了一支箭,学生作了回答。)

    师: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一课就明白了租改友。

    (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具体的印象。同时配以启发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一堂新课的导入语的设计是有很强的艺术性,它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的知识以及突破课文中的难点等。 导入方法应该多样,避免千篇一律,力求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拘囿于类的束缚。

    导入语要简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够在备课中认真地推敲课堂开始的语言,便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诚心为您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非常感谢,有用的话,给个好评吧O(∩_∩)O~。

    2. 老师讲小升初语文修改病句专题如何生动导入

    要意识到该病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学生喜欢的,很多学生语感不好,或者很多学生掌握不好改病句的方法。

    作为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先熟悉语法,再多做题。而改病句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的(这么多年题目做下来,发现其实很多题目都是编错的,有很多异议)。

    导入:

    小学和初中改病句的“性质”就差很大。所以,我介意:

    应该从小学的东西入手,举一些简单生动的例子(最好配上老师幽默生动的语气),建议找一些网络上的一些搞笑的“改病句”,先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但是要控制好时间不要让学生的心散掉或者让他们觉得题目很简单。

    然后再讲简单的语法,我的建议还是从显而易见的语法错误开始(比如:“我苹果喜欢”这种宾语和谓语明显错位的句子),然后逐步深入,加深题目的难度,可以给予3--6道例题。最后两题或一题最好摘自某某地区的中考的题目,或者摘自比较有“知名度”的卷子的题目。

    最后做一个大概的语法总结,布置作业。

    个人感觉,在以后的日子中要定期做一些“病句练习”锻炼语感还有解题能力,一个星期最好不少于20题(选择题)。在文言文的课程上可以多灌输一些语法的成分在里面。这样不仅对语法薄弱的学生有帮助,对全班学生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也有很大帮助。

    3. 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现代文古文都要,越多越好

    1、先解释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3+3=6)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 陷:

    句意:

    (2)、其人弗能应也。

    弗: 应:

    句意:

    2、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2+4+2=8)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位老爷爷迎着火红的晚霞,微笑着把一堆堆黄灿灿的落叶扫入花园里。是呀,它们落在地上,被烧成灰烬,埋入泥土。它们没有一点怨恨,没有一点悲伤,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虽然自己化成了泥土,但会换来更加美好的春光。

    (1)、给这段话加个题目:

    (2)、写出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火红( ) 黄灿灿( ) 怨恨( ) 悲伤( )

    (3)、用“ ”画出写实在事物的句子,用“ ”画出写由实物而产生的联想的句子。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6+5+5=16)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③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④无足,子安能⑤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⑥其酒。

    [注释]

    ①祠:祭祀。 ②舍人:战国时王公贵族家里门客一类的人。卮:盛酒的器皿。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有个人在祭祀以后,赏给他的门客一壶酒。 ③且:就要。即拿着酒就要喝。 ④固:本来。 ⑤安能:怎么能。 ⑥亡:丢失,失去。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①赐: ②曰:

    ③未成: ④子:

    ⑤遂: ⑥终:

    (2)请按自己的理解翻译《画蛇添足》:

    (3)、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对那个画蛇添足的人说些什么?

    ---------------------------------------------------------------

    1993年10月,南宁市二中学生黄天明在第五届国际表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比赛中获得了银牌,为祖国争了光,被评为“南宁市杰出中学生”。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天明的成绩,来自他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勤奋。他十分喜欢数学,常常专心致志地做数学练习,往往为解一道题,花上几天时间。他想,如果从这里到火车站有三条路,把每条路都走上一次,就能知道哪条路最近、最快;学数学也是这样,常用多种方法计算,才能使今后的计算做到既准确,又迅速。

    天明从小学开始学计算机。多年来,他总是提前学习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课本。多少次,他为解一道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妈妈喊吃饭,他却走错了方向……就这样,他啃了一本又一本计算机的书,打下了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

    具备了聪颖的天资和勤奋的精神,要取得优异成绩,还需要有升华的契机。小学辅导员把他引入计算机那奇妙无穷的世界,推举他参加市、自治区、全国的多次比赛,让他崭露头角。进入中学后,学校购进新型的计算机供他随时操作。数学老师更是热心地辅导他,使他的知识更丰富,能力不断提高。

    1990年至1993年,黄天明以优异的成绩冲出了南宁,广西,走向全国,并飞向了世界。

    荣誉没有使他陶醉。黄天明仍在不懈地拼搏。他正准备参加下一届国际表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在赛,去攀登新的高峰。

    1. 给 “过”字选择恰当手工艺解释。(6分)

    过:(1)从一地点或时间到另一地点或时间;(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

    (3)经过某种处理; (4)超过; (5)过失; (6)表示完毕。

    过人( ) 过错( ) 过河( )

    过户( ) 过滤( ) 喝过水( )

    2. 题目“他,又攀上一座高峰”,这“高峰”指什么?(2分)

    3. 文中的“华的契机”具体指什么?(3分)

    4.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天明的成绩,来自他巨人的毅力和过人的勤奋”。这句话在文中起 作用。同这句话作用相同的句子还有

    5. 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用得很准确,在句中各说明了什么?(4分)

    “啃了一本又一本计算机的书”,“啃”字说明了 ,“冲出了南宁、广西,走向全国,并飞向了世界”,“啃”字说明了 。

    “冲出了南宁、广西,走向全国,并飞向了全世界”,“冲、走、飞”说明了 。

    6.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2分)

    4. 如何提高做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没有课内哪来课外? 只有把课内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真正领悟了,如一些古今异义词的特殊含义(如“绝”在《桃花源记》中“来此绝境”的绝是“与世隔绝”的意思,在《口技》中“以为妙绝”是“极点”的意思)、一些副词在不同语境中固定的含义(如“之”《为学》中“吾欲之南海”的之是动词是“往、到”的意思;《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是代词等)等等。

    总之,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课上要好好听老师的讲课,并且在课在多多的阅读一些经典的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东周列国传》《封神演义》等等等等,这些故事性强,文学价值高,而且有趣味性。只要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文言文其实不难。

    另:这几年高考语文总少不了出自史书的写人记事的文言文(如《李将军列传》,只要你把握准语言的环境,就是“猜”也能“猜”出正确答案。

    5. 如何上好第一堂初中语文课

    韩明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的学生一进入新的学校,往往是充满美好的憧憬与向往的,但也不排除对语文学习的误解。

    我们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如果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点燃其求知的火种,激发其求知的兴趣,带着他们顺利跨入求知殿堂的大门,就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上第一堂初中语文课应注意些什么呢?我采用了这样三招来开始初中语文的教学之旅:第一招、以生动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第一次和学生接触,的确是非常关键的。

    老师的这一个亮相要是博得了满堂彩,下面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却是很困难的。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就像年轻人找对象,第一次见面没有给人留下好印象,十有八九要散伙。

    因此,第一堂课的开场白一定得精心设计,让其能达到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我曾引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导入语: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

    读得多才能写得好,写是读的运用,读是写的基础。 *** 事、描真景、抒真情,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使文章情文并茂。

    爱好语文吧,同学们!他能使你腹满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笔下生彩。这样的开场白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呢?等到看学生的日记时,我心中就有底了。

    学生史志雯写道:老师的几句开场白就让我更加喜欢上了语文,爱上了那绝妙的语言文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语文。赵飞写道:过去我一点也不喜欢语文,所以我的语文成绩不好,今天的语文课才上了几分钟,我就喜欢上了语文。

    第二招、以亲切的形象感染学生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对老师还不熟悉,会充满好奇感神秘感,所以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争有一个漂亮的出彩的亮相,让学生敬佩你、喜爱你、亲近你。我注意了这样三点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第一:先入为主夸自己。

    介绍自己的姓名、求学从教的经历,适当放大自己的优点。这是最吸引学生的,有助于学生了解老师的过去,促进师生友谊的建立,让学生在你的介绍里去感受到智慧之美、拼搏之美、进取之美,让学生以“师“为荣。

    这就为“爱师”奠定了基础。第二:挥洒自如展形象。

    先把自己修饰一下,做到容光焕发,情绪饱满,突出自己儒雅亲切的形象。讲课时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做到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书写时既精心设计板书内容,又着意展示书法的艺术。课堂上,保持微笑,多些幽默,语气温和,鼓励学生参与,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第三:真心实意爱学生。教师爱学生,应当向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出于真心和真情。

    我时而送学生一个赞许的目光,时而给学生一个轻轻的抚摸,或是递上几句真诚的赞美,或是传达一些殷切的期勉,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把我的爱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因爱而产生亲近老师、学好语文的动力。第三招、以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第一节课不宜照本宣科,抓着课本就讲。

    这会让学生因好奇心不能满足而索然寡味,感受不到新学期新老师新知识的新鲜劲,所以我安排了这样的内容:首先,讲清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语文学习是其他各科学习的基础,要想学好其他各科知识,就必须学好语文,我引用了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一句话:“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建议第一堂先考语文,然后再判其他卷子。”

    许多同学事后谈论:“我还真不知道语文这样重要,看来是要花些工夫好好学习。”其次,树立语文学习的榜样,我从小升初考试中选出语文成绩在前三名的,让他们谈谈学习语文的方法。

    被点名的同学异常兴奋,他们从知识点的积累谈到作文的训练,从课内的学习谈到课外的阅读,口若悬河,喜形于色(当然这是事先通知准备)的。他们扎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知识阅历、刻苦的求学态度是那样的可信可学,同学们听得入神,都能认识到:态度决定一切,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最后,授以语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学习方法是必要的,我强调了语文学习的重点:仔细听、大胆说、广泛读、勤奋写。

    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学习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现身说法,传授了一些窍门和绝招,让学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学、怎么做,怎么配合老师的工作。针对时下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抄了一首语文学习歌诀给学生:练好语文基本功, 优秀诗文勤记诵。

    报纸杂志常翻阅, 买书看书做书虫。语文笔记贵坚持, 课外练笔不放松。

    生活处处皆学问, 他山之石把玉攻。基础知识早复习, 课本学习贯始终。

    总之,初中语文的第一堂课,应以激发学习兴趣为起点,用亲切的师表形象、精湛的教学艺术、真诚的关爱态度感染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6.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该教什么 如何教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

    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7.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所有古诗词分类

    赠别诗1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欲行忽闻岸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及汪伦送我情2黄鹤楼送孟浩广陵 唐 李白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江际流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杯酒西阳关故二写景诗4春晓 唐•孟浩 春眠觉晓,处处闻啼鸟夜风雨声,花落知少5池 宋•杨万 泉眼声惜细流,树阴照水晴柔荷才露尖尖角,早蜻蜓立6山行 唐 杜牧 远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家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7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照香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三千尺疑银河落九8绝句 唐 杜甫 两黄鹂鸣翠柳,行白鹭青。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9饮湖初晴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山色空蒙雨亦奇欲西湖比西淡妆浓抹总相宜10望门山 唐 李白 门断楚江碧水东流至两岸青山相孤帆片边11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路柳暗花明村12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潭面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青螺13渔歌 唐•张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须归14村居清•高鼎 草莺飞二月拂堤杨柳醉春烟童散归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5四田园杂兴 宋 范(田园风光) 昼耘田夜绩麻村庄各家童孙未解供耕织傍桑阴种瓜16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田园风光) 篱落疏疏径深树花落未阴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处寻17乡村四月宋•翁卷(田园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规声雨烟乡村四月闲少才蚕桑插田18春 宋•朱熹 胜寻芳泗水滨边光景新等闲识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春三叙事诗19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闭口立20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离家乡音改鬓毛衰童相见相识笑问客何处21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闲相看两厌敬亭山四励志诗22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景君须记橙黄橘绿23《绝句》宋。

    李清照 作杰,死亦鬼雄24《零丁洋》宋。 文祥 自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五哲理诗25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岭侧峰远近高低各同识庐山真面目缘身山26朱熹《观书》 半亩塘鉴光云影共徘徊问渠清许源水六状物诗 27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草岁枯荣野火烧尽春风吹28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树高万条垂绿丝绦知细叶谁裁二月春风似剪刀七宋词2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说丰听取蛙声片七八星外两三点雨山前旧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八元曲30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残霞轻烟树寒鸦点飞鸿影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九思念家乡诗31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霜举望明月低思故乡32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秋风客情知童挑促织夜深篱落灯明33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34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水间钟山隔数重山春风绿江南岸明月何照我。

    于永正听课记录

    于永正老师倡导“悟读语文”,创立“悟读教学法”他坚持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独具特色的“五重”教学理念,抓住“文贵自得”、“读中有悟”的特点,指导学生以读为核心,创造性地把读和述、唱、画、演比、问、思、写等方式进行聚合交叉。

    王崧舟老师则倡导和追求“诗意语文”。他认为,“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为此,他长期探索追求的“精致大气”的诗意语文的理想课堂境界,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我们先来看看两位老师执教的荷花的导入部分,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然后说:“《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也给接下来的读书要读出“味”来的悟读教学做好了铺垫。看似平常,实则耐人寻味,信手沾来却出人意料,精心设计又不刻意追求。而王崧舟老师则以“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作为进入教学环节的契机进入一场诗意之旅。王崧舟老师通过影像还原给学生一种可视的美、可感的美。孩子们在进入情境之后,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对荷花的评价和欣赏。正所谓“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孩子的表达在王老师四两拨千斤的指点下由笼统到具体,由简单到丰富,语言的审美训练、语感的沉淀恰似隐隐的荷香袅袅。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所以“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 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永正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永正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并差银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 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形象的“字理庆携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于永正老师在2006年指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重知轻感,注重理性分析,忽略情绪体验。只让学生搞知识和条文的“体外循环”,易造成孩子“记忆力超群而感觉迟钝;只知记忆世界,不知体味世界;只知重复生活,不能创造生活”于永正老师在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后,然后又介绍方法说:“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首先是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熟读)。”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绝宴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如: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他试着读到:“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 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于永正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这是体现课改的“创新教学”。

    同样是咬文嚼字,王崧舟则是以“作者怎样看荷花?”和“我就是那一朵荷花。”开启了本次诗意之旅的高潮。王崧舟老师从“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妙不可言。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的本身也暗暗渗透了写法的指导——要想把状物类的文章写得漂亮,观察是重中之重。学生的回答妙趣横生“他是在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他在如痴如醉地看荷花”……边读边评,学生们美美地读这原汁原味的文字,阅读越想读,越读越会读。一个问题,吹皱一池春水,面儿上看这个环节始终围绕着“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是真的要孩子们去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条走进文本的路。于是,有了“有滋有味”地看、“有滋有味地读;“如痴如醉”地看“如痴如醉”地读;“仔仔细细”地看、“仔仔细细”地读…那“有滋有味”“如痴如醉”“仔仔细细”当然不只是作者看荷花时的状态,更是学生诵读和品味文本时的情状啊!整个板块的鲜活恰似碧绿如玉的荷叶,充满设计的智慧却又不露声色。一句“不简单呐!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她的自信和水平鼓掌。(掌声响起。)向她学习,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孩子的思维在被无限地放大,读得入情,读得入境。王崧舟老师认为,“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因此他在教学中,就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读了第二段,你们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最美?可以在课本中划一划,圈一圈。”找出“最美的句子”本就一虚设问题,文中句子个个都好,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比较品评中涵咏体味。“他是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把它看成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活的,谁见过?嗯,这句话是写得挺美的,我也有同感。老师也来读个句子,你们体会体会,这个句子美在哪里?(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在这里不免让我想起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中的师生塞读,个人认为与于永正老师的“蹲下来看学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重点楔入。已经有五个学生谈了对五句话的审美感悟,我们不难发现,对前面五句话的解读都是一种浅尝辄止式的对话,而深入开掘式的对话则从这里拉开了帷幕,无疑是在为这一句的闪亮登场造势、蓄势。而这一句会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此句大有来头,需要仔细理会。接下来学生的回答:

    生1: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生2:我也觉得“冒出来”很美,让我感觉到荷花长得很茂盛。生3:我也认为“冒”很美,就是说荷花正在拼命往上长。

    师:好!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冒”字很美,那我们就来好好的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王崧舟老师抓住文本精妙之处的“冒”不放手,让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充分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之妙。不仅让学生品尝到了十足的语文味,也为书香诗意课堂的营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引人注意的是,学生的对重点词句的咀嚼和品味,是随着文章的研读进程而自然生成的,而教师的左串右联则颇有点石成金的味道。学生正是在比较当中,才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顺势承接的想象及说话环节,则又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之上适度地超越文本,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

    接着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把自己想象成一朵朵荷花,想说什么?这不仅赏美,还在创造美的“自化其身“的人花合一,一次水到渠成的的审美想象和表达写话。读与写的结合,鉴赏与创造的过度,审美与想象的衔接浑然天成,直到课末孩子们依然沉浸在悠然诗意中。

    许书明教授指出:感悟是不期而至、可遇难求的。感悟就像一眼深藏不露的泉水,能不能喷涌挥洒,还得有人去开掘;感悟就像一支未经照明的蜡烛,能不能闪耀光芒,还得有人去点燃;感悟就像一条卧于田野的潜龙,能不能腾云驾雾,还得有人去唤醒;感悟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能不能芬芳四溢,还得有人温暖。而两位老师那点燃烛光之人使烛光光芒闪耀;是那唤醒田野潜龙的天使,使之腾云驾雾;是那温暖的阳光使花蕾芬芳四溢。

    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

    《爱鸟》教学实录和评析

    本课与上节课的习作类型相似,都是劝说类型的作文,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将本课教学经验借鉴如下:

    1.使用音乐语言。

    2.创设猎鸟情境,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习作引导。

    3.相机面批作文,指导习作修改。

    早在于永正老师前几本书中,我就清楚地了解到,于老师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本课《爱鸟》的教学就巧妙地融合了音乐乐曲,将语文语言通过音乐语言表达,让学生在享受音乐乐曲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优美的环境中鸟儿的美好形象,给予学生一个美丽的大自然。这恰好与下文猎人的出现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使学生的感知觉形成反差,更好地刺激学生的表达。在之前的读书感悟中我就提到过,关于语文与各学科融合的必要性,本次教学于老师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发挥了音乐乐曲的作用。除此之外,在目前学生的学科学习中,美术和科学也能成为很好的学科教学素材,但最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有学科融合意识,积极姿顷引进各学科走进语文课堂。

    本课教学也使用了情境创设法,创设猎人猎鸟的情境,于老师通过表演猎人猎鸟的小剧场,激起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意识,同时拉开为什么爱鸟、怎么样爱鸟的说写训练。记得以前给学生教授写作方法时,不懂得渗透和铺垫,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把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方面,让习作练习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课业负担。如果每堂写作课都能像于老师一般,将方法渗透于无形,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的产生就在一瞬间。

    数册差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不论是文本延伸的写作、口语交际的写作,还是现在的习作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相机面批作文法,相机面批的好处有很多,能在当堂的学习中趁热打铁,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批改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薯皮自批作文、互批作文和鉴赏作文的过程。相机面批对教师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它考验着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必须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功底、敏锐的文词句搭配意识,还有较强的人文综合素养。迄今为止,面批作文的教学方式,只听李老师提到并实践着,有朝一日我希望能有机会学习更多,并且尝试自我运用。

    于永正古诗课堂实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

    在这次评教评学中我讲了《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讲完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解释什么叫“有气无力”时,尽量让学生往生活方面寻找,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到了体育课长跑后累极了的样子,这个就比较形象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到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尽量评学生的情感方面。如:“听了你的发言,我仿佛已经看到可恶的杂草就站在面前了。”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总是那么兴奋。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3、导学案使用不够灵活,应注意与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2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课文有趣,学生很是喜欢。

    在教学本课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评评、演演、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并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句子。在本文中人物的刻画不同,朗读的语气是不同的,如野蛮的杂草气势汹汹的话、喷雾器大夫洪亮的声音、有气无力的杂草的话语。在开展指名读、齐读、同桌之间练习朗读,让同学们在交流时进行通过自评、生评、师评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朗读的技巧。其次,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分四人一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再让学生推荐一两个小组代表上台表演。这样不但生动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节,还进一步地让朗读与适度表演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地深化了课文朗读的层次,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尤其是杂草的纷纷倒下和小稻秧获救后的喜悦心情学生都演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更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就在这样轻松、愉快、自然的情境下又一次深入到文本。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3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者陪槐在理解课题时,我先让孩子们“记”是什么意思?本以为孩子们会说不出,可料不到孩子们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说这个“记”就是“记下来”的意思,我乱卜们还知道有《木偶奇遇记》、《西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昆虫记》……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以演促读,采用“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种读演结合的方法,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得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读、演、评、再读”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表演到位了,课文内容和关键词语也自然都理解了。个人觉得用这种方式理解效果比较好,也不需要再去理性地解释了!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4

    一、反思整体设计

    优点:

    1 、学生质疑,走近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首友,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遇险”时,我让学生先说自己上节课遇到的不懂的词,学生纷纷说出了“气势汹汹”、“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词,学生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触摸了文本,与文本的距离近了。

    2 、扮演解词,走进文本。

    用扮演角色表演的方式理解词语,解决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用心体会课文,用身体表演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朗读,再造文本。

    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我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将学生置于朗读的情境中,朗读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语言,感悟了文本,相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小稻秧脱险记》。

    缺点:

    1 、德育渗透,不够到位。

    德育目标中第二个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我觉得这一目标的实现较难,尽管自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但我觉得较空洞。

    二、反思教学过程

    优点:

    导入环节能较好地与第一课时衔接,适时激励学生又能引导学生较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精读环节问题设计较精炼,能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结环节检测题很好地与本课教学重点对应,课后作业设计模式也受学生欢迎。

    缺点:

    导入环节的激励语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改进的方法我想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能经常语出惊人,妙语连珠,我想学生定会喜欢你的语文课,因为那时你已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语文老师。

    精读环节有热闹的嫌疑,整个过程“动”的设计较多,有的.学生可能因此当成看热闹而非真正的进入文本学习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练就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还需有教育机智,及时解决问题,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修炼自身。

    三、反思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

    优点:

    1 、另辟解词蹊径,感受词语意思。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词语的理解是重点。课文中有一词“警觉”,课前备课时我已注意到这一词语,并想: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呢?讲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苍白,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的年龄水平理解这一词语有一定的难度。反复斟酌后,我让学生表演“警觉的抬头”的动作,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问题,采访表演者:“如果你是杂草,此时你警觉的抬头,内心是何想法或者是什么心情?”通过一演一说,让学生感受“警觉”的意思。

    2 、丰富评价语言,及时有效评价。

    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之前我曾收集过课堂评价语,并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也许雒老师从我的教学设计中很难发现这一策略,但我确实这么做了,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 、合理使用媒体,有效促进教学。

    我认为制作的课件有使用价值,并且出示的时机也较合适。

    缺点:

    1、评价语虽丰富了,但还缺少自己的风格,有待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媒体课件制作不够精美。自己的制作水平较低,有待提高。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5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行演一演活动,请同学们推选4名同学分别扮演小稻秧、杂草、喷雾器、作者。

    生:我选吴一琨演喷雾器。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本上说“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那么喷雾器得选个个子高的。

    师:呵,你会根据课文所说给同学们量身定角色了。

    生2:让xx当杂草,杂草要蛮不讲理。(该生平时有些霸道)

    生3:让女生演小稻秧。

    终于选定了四个主角,表演开始了,课堂上不时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二)演完之后评议:

    生:喷雾器演得很好,他的声音很响亮,可以说是声若洪钟,很有正义感。

    师:你很会用词,用你所积累的词语“声若洪钟”代替了课文中的“响亮”一词。

    生:老师,演得不对!不能只选4个人,杂草应该选很多,不然,怎么“团团围住、一拥而上?”

    师:你有一双慧眼,在用词中发现了表演的问题。

    生:小稻秧的“挺了挺身子”没表现出来!

    师:如果让你演,你会怎样演?(生挺立,扭动几下身躯做舞蹈状)为什么这样演?

    生:这里应该体现出小稻秧的高兴。

    评议后又进行了第二遍表演,杂草们的表演应该说很到位。那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很有敬业精神哟,演到纷纷倒下时,他们竟然真的都躺到了地上!

    (三)这遍刚结束,又有人质疑:

    生:不对!应该是“一棵杂草警觉”,这时不能所有的杂草都说话,一个演杂草的发言就行。

    生:是“纷纷倒下”,杂草怎么一下子都倒下去了?最好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

    只好进行了第三遍表演。各位主角们在吸取了大家评议的经验后,进行了惟妙惟肖地表演,小稻秧们在结尾时还用欢快轻松的小舞蹈来体现了自己的愉悦之情。表演终于在大家的掌声里结束。

    (四)结合刚才的情境体验,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此时,学生摇头晃脑,进入了阅读。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6

    拿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随手翻看,不经意间翻到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实录片段,于永正老师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表演课本片段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我深受启发。

    我在词语教学时的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先初读识记字词,再反复诵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当学生仍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时,就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理解,或者让他们用这个词造句。但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要么用“气势汹汹”来解释“气势汹汹”,要么搬出《字词句》《词典》来硬生生念出词语的意思,常常一知半解。而于永正老师的这种词语教学,注重了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不仅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容易理解词语,而且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效果自然比生硬地“解释词语”好得多。

    我依葫芦画瓢:

    师:读到这里,“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的意思,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生笑)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7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一、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1、整体感知;2、读通;3、读好。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采用多种形式,将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8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我让一些学生上来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这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的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表演、朗读,思维更活跃了,感受更真切,学习效果当然更好了。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强调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

    上完这堂课,我的最深感受是学生会读书,喜欢读书,关键在于引导。首先让孩子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读文,探究性的阅读。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绪,在读、说、演、评等方法,加深内心感受和体验,培养语感。在表演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感情投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9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文大笔墨写了小稻秧与杂草、杂草与喷雾器的对话。处理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并且读得很有感情。

    在学习小稻秧遇险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语,我让孩子们运用姿体语言,把它生动的演绎出来。在学习小稻秧如何脱险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把文字转化为外在表现的演绎能力。可以说整个课堂都是乐融融的。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0

    这学期,我在课堂上探索了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有了一定的效果,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在学习词语时,对于能基本掌握字音的学生,他们能选择读一读词语;对于字音掌握较好的学生,他们能选择教读词语,全班在跟读时又对词语得以巩固;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照顾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家在主动地学习、互助中自然地掌握了本课词语,学习效果非常不错。

    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只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于永正教学实录

    读于老的《狐假虎威》教学实录感悟

    翻看于永正老师的《狐假虎威》教学实录时,看到了教学时间1986年,这个时间我都还没出生呢,距离现在也已经30多年了。30多年后,这篇文章仍然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30多年后,我们提倡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合作的学习方法,在30多年前,于永正老师早已将其融会贯通于他的教学中,浑然一体般,不见一丝一毫的不当之处。

    看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 扎实生字教学:

    片段一:

    师: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

    生:“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师: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

    生: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齐)

    师:咱们查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

    生:“假”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真实的意思,一个是借用的意思。这里的“假”是借用的意思。

    师: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下面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故事,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指名读第一节)

    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师:“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生:是“跑”的意思,可以换个“跑”。

    师:“窜”有跑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窜”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查字典)

    学生:“窜”是逃跑、乱跑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呢?

    生:这里是逃跑。

    师:理解了。

    片段二:

    师:大家看看“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生:(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

    师: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张明同学是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是管灶桥扰理图书的。

    师:你们的家长干什么工作?

    (学生纷纷举手。其中有一个同学说他妈妈当会计。)

    师:你妈妈当会计是管理什么的,知道吗?

    生:我妈妈在杂品公司当会计,她是管理……

    师:有知道的吗?我告诉大家,是管理财务的。(板书:财务。)(又有一学生说他爸爸是交警)交警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管理交通的。

    师:能不能根据你们家长的工作,用“管理”说一句话?

    生: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是管理交通的。

    师:好,“管理”这个词用上了。谁接着说?

    生:我爸爸在路灯管理所工作,他是管理路灯的。消芹

    师:这项工作很重要,以后路灯不亮就找你爸爸。(笑声)

    生:我爸爸在监狱工作,他是管理犯人的。(笑声)

    师:告诉你爸爸,要时刻提高警惕,别让犯人跑了。(笑声)现在请把作业本拿出来,用“管理”写一句话。有没有困难?对了,能写几句话更好。

    感悟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一项重点。现在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教师课堂上怕耽误时间,一般都是直接给答案或是蜻蜓点水隐旦般走走过场,而于老师确是稳扎稳打的生字教学。不仅让孩子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解释,而且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真正落到实处。

    文中的“假”孩子们很容易理解成真假的“假”,于老没有直接指出孩子们的错,而是让他们回到文本中去思考,去理解。当孩子们自己找到答案时,他让学生现场查字典,确认“假”的意思是不是“借”。

    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要学会查字典,却从来没有真正落实下去。于老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以致用,相信以后孩子们一遇到自己不会的会先思考,再查字典。

    而“窜”字的教学同样运用查字典法并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使孩子们能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和用法。

    “管理”一词对孩子们而言比较抽象,于老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从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到自己的父母,从抽象到具体,而且于老用富有幽默风趣的话语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我们在享受管理的权利时,还要尽职尽责。这不就是语文教学中最好的教书育人吗?

    这样才是扎扎实实的生字教学, 孩子们又怎能不喜爱生字学习呢?

    二、 读于情,演于形

    片段一:

    师: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3—6小节,看谁读懂了,怎样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学生读的时候,师板书:骨碌 扯 蒙

    师:“骨碌”是什么意,谁懂了?能做个动作给老师看吗?(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请其中一个做有趣的学生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师在一旁读“狡猾的狐狸眼睛骨碌一转。)

    师:这就是“骨碌”的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狐狸在想主意,在想点子。

    师:是的。“扯着嗓子”的“扯”懂吗?(老师说,边用手做出“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那“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是什么的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边做动作把喉咙拉长)这受得了吗?(众笑)想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读第二节 )

    师:读懂了吗?是把什么拉长?

    生:(把声音拉长)

    师:对!就是把声音拉长,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最后一个“我”字要拉的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注意 “我”后面是一个问号。(学生再读,师范读,齐读。是范读得有声有色,引起一片掌声。)

    师:第四节狐狸说的一段话很难读,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读)

    师:哪一位小朋友来读读?

    生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的命令。我看你多大胆子!”

    (该生读得声音比较小)

    师:大家说,声音这样小,能把老虎蒙住吗?谁再试一试?(一男生读,声音大了)

    师:读出点味来了,但还要注意表情。请大家把书放下,看于老师读。

    (师用略带夸张的语气,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师:大家都练习一遍。(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全身心地投入)

    师:谁站到前面来读?(一男生走到讲台前)

    师:你想,老虎把狐狸你逮住了,(说着,用一只手抓住学生的肩膀,众笑)你不能把老虎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众笑)

    (该生读得很神气。读到“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一句时,还把脑袋晃了晃,蔑视了当老虎的老师一眼。众笑)

    师:你胡说,我是森林之王,我又没到退休的年龄,老天爷怎么不让我当大王了呢?你的话,我不信!

    生:不信,我带你到森林深处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说完后“老虎”松开了手。众笑)

    师:小朋友,请休息一会儿,下节课我们就跟狐狸到森林去走一走。(大笑)

    片段二:

    师:上节课同学们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位学生学狐狸蒙老虎的话,口气大,又神气。连我都被蒙住了。现在,咱们接着往下读。下面7、8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的故事表演一下。 要想演好,必须要先读好他们。

    (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课文,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师:现在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回答)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了:“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打老虎。”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灾后。

    师:这两位导演读书很认真,那么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

    生:(应该在森林深处,要站的远一点。)

    师:看来小朋友读书很认真,都是出色的导演 ,下面请意味小朋友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的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师:老虎,你在东张西望些什么?

    “老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动物看到了老虎就“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师::(鹿)你为什么跑,怕谁呀?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他呀!(众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小朋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师:看了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一些词都明白了。小朋友再读的时候,一定会读的特别有感情。大家读。(学生读课文)

    师:小朋友,当老虎看到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它会怎么想的呢? 所以我们讲老虎

    生:哎呀,百兽还真害怕狐狸呢!

    生:老虎会很后悔,不该抓狐狸。

    师:所以我们说老虎——

    生:(齐声)受骗了!(板书:受骗)

    师:大家打最后一节读一遍。(生齐读最后一节)

    感悟: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说:"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

    当下的我们一直要求孩子们读文章要读通顺,读流利(这是保底工程),课堂上不是让学生听录音读范文,就是让学生默读,自由读,快速读。像赶火车似的随意带过,老师的范读就更少之又少。我们自身都没对读产生兴趣,没在读上下功夫,又怎能要求学生读出情感,读出味道来呢?

    而于老在引导孩子朗读上,不光是要求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更是要读出情感来。并且他自身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从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

    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老虎蒙住,在于老的引导和鼓励下, 孩子们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并乐此不彼。

    他不光让孩子们在读上产生兴趣,还让孩子们动手来演。“演”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有,孩子们热热闹闹,带上头饰上台表演表演,底下的同学在下面笑成一团,这样就算演了。

    于老抓住孩子天生就是“表演家”这一点,让孩子边做动作边感悟。“骨碌”、“扯着嗓子”孩子们就是在动作中理解了它们的含义。

    而在学习它们到森林去的情景时。于老让孩子们通过模拟表演,将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出来,在语言的渲染下,将抽象的语言演“活”了,孩子的思维也从中得到启发。

    于老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他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用他的风趣幽默赋予了课堂神奇的魔力色彩。

    反观我们的课堂,刻意的去关注学生的回答该怎么去评价,刻意的去经营哪个环节过渡该出彩些,刻意的要把自己预设的内容让学生一个个回答出来。这样的课堂收效甚微,孩子们学不到实处。

    读于老的课堂实录如沐春风,在心田泛起阵阵涟漪。需要学习的还太多,唯有在今后的道路上扎根语文,落实教学。

    猜你喜欢